南亞兩大核武強權印度與巴基斯坦近日爆發新一輪外交對峙,雙邊關係因克什米爾致命襲擊事件急速惡化,緊張局勢被視為 2019 年以來最嚴峻時刻。
路透社報導,巴基斯坦週四(4/24)宣布關閉領空、凍結貿易、廢止簽證與雙邊協議等四大反制措施,劍指印度暫停 1960 年《印度河水資源條約》(Indus Waters Treaty)與降級外交關係的決策。這場危機不僅重燃雙方對克什米爾主權的歷史積怨,更將水資源爭端推升為「逼近軍事衝突臨界點」,印巴如何在軍事紅線與外交博弈間取得平衡,已成國際社會關注焦點。
印巴互動升溫至多年來最嚴峻局勢
巴基斯坦與印度 4 月 24 日接連祭出外交反制措施,雙邊關係急速惡化,緊張情勢攀至 2019 年印度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以來的最高點。兩國除關閉領空與陸路通關點,更將水資源條約與歷史性停火協議納入博弈籌碼。核武鄰國的對峙引發國際社會擔憂,巴基斯坦美元主權債券單日暴跌逾 4.2%,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同步貶至 83.12 歷史新低,反映市場對區域衝突風險的恐慌。
印度反制措施 | 巴基斯坦反制措施 |
---|---|
暫停《印度河水資源條約》 | 關閉領空禁止印度航空器通行 |
關閉唯一陸路口岸(瓦加邊境;Attari - Wagah Border) | 凍結雙邊貿易(含第三國轉口) |
縮減駐巴使館人員至 30人 | 廢止南亞特別簽證制度(針對印度公民) |
限巴國防顧問 7 日內離境 | 凍結《西姆拉協定》等雙邊協議 |
註:《西姆拉協定》(Simla Agreement)為 1972 年規範克什米爾「控制線(Line of Control, LoC)」的關鍵文件
衝突背景:克什米爾爭端與水資源博弈
● 領土僵局:印巴自 1947 年分治後三度交戰,兩次因克什米爾主權爭議引爆。該地區穆斯林佔多數,雙方各控制部分區域且主張完整主權, 1989 年後更成為分離主義武裝衝突溫床。
● 水權角力:1960 年《印度河水資源條約》由世界銀行斡旋簽訂,將印度河水系六條主要支流劃分予兩國(印方掌控東三河、巴方擁有西三河)。巴國 75% 農業灌溉與55%水力發電依賴西三河,印度此次中止條約被視為「以水為刃」(利用水資源作為戰略脅迫工具)的地緣戰略。
● 近期導火線:2024 年 4 月 22 日,印控克什米爾旅遊勝地巴哈甘(Pahalgam)發生針對遊客的槍擊案,造成 26 人死亡,印方指控巴國跨境支持武裝分子,但未提供具體證據。此事成為雙方重啟制裁循環的觸發點。
莫迪強硬表態與案情進展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週四(4/24)於東部比哈爾邦(Bihar)的萬人集會中,率眾為遇難者默哀並宣示「無論恐怖分子藏身何處,印度都會追蹤到底,嚴懲其支持者。」同日,印控克什米爾警方公布 3 名涉案槍手身分,其中 2 人據稱具巴基斯坦國籍,惟未提供護照或生物識別證據。印度外交部次長唐勇勝(Vikram Misri)表示,內閣安全委員會認定襲擊具「跨境關聯」,但拒絕透露情報細節。
巴方回應與條約衝擊
針對印度暫停《印度河水資源條約》,巴國電力部長 Awais Lekhari 譴責此舉為「水資源恐怖主義」,強調西三河斷流將導致糧食減產 30% 與大規模限電。巴國外長達爾(Ishaq Dar)稱印度「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總理夏巴茲·夏立夫(Shehbaz Sharif)宣布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擬向聯合國國際法院提起仲裁。此條約自 1960 年簽訂後,歷經三次印巴戰爭仍維持運作,其中斷被視為雙邊關係重大轉折。
民間對抗與經濟衝擊
雙邊民間敵意同步升溫,印度多地爆發抵制巴基斯坦商品運動,數十名示威者週四(4/24)聚集於巴國駐新德里使館外,焚燒巴國旗幟並與警方爆發推擠。巴基斯坦卡拉奇證券交易所指數(KSE-100)單日下跌 2.3%,印度孟買 Sensex 指數亦下挫 1.8%。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警告,若印巴貿易中斷超過三個月,兩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恐各損失 0.5-0.7 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