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總眼科部與病理檢驗部最新研究發現,黃斑部皺褶的嚴重程度與膜中細胞組成密切相關,其中「膠質細胞」的大量增生,是導致視力惡化的主因。
過去臨床多依據視力下降程度或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影像分期來決定手術時機,但研究顯示,若等到膠質細胞大量增生、造成結構破壞才動手術,視力往往難以完全恢復。專家提醒,一旦出現視覺困擾或生活受到影響,就應考慮及早手術,以保留視網膜功能,避免不可逆傷害。
黃斑部皺褶是常見眼底疾病
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林泰祺主任表示,黃斑部皺褶是常見眼底疾病,會在黃斑部表面形成薄膜,導致視覺模糊、扭曲變形,甚至影響生活品質。好發率約在 5.3%~18.5%。早期通常無症狀,必須透過眼底檢查或 OCT 才能診斷。傳統治療多針對視力嚴重受影響者進行手術,約七至八成患者術後可恢復視力,但仍有部分病人改善有限。
台北榮總眼病理檢驗部主治醫師王蕾琪指出,黃斑皺褶主要由三種細胞組成:膠質細胞、玻璃體細胞及纖維細胞,其中膠質細胞占比最高,且隨疾病進展不斷增生。研究證實,膠質細胞愈多,術後視力恢復愈差,因此它是視力惡化的關鍵角色。
林泰祺補充,膠質細胞的異常增生可能早於 OCT 上可見的變化,單靠影像檢查,往往無法精準掌握病情惡化速度。
早期進行手術很重要
臨床案例也支持「早期手術」的重要性。66歲馮先生曾因左眼視網膜剝離接受手術,術後五個月即出現黃斑部皺褶,手術移除後視力從0.08回升到0.9。三年後,右眼出現輕微扭曲變形,雖視力僅小幅下降至0.8,林主任仍建議及早手術,最終視力恢復至1.0,扭曲完全消失。
林泰祺強調,黃斑皺褶過去常被視為「良性、進展緩慢」,但隨著顯微手術與影像技術進步,手術風險已大幅降低。醫師與病人都應抱持「早期介入」觀點,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王蕾琪也提醒,若有「看東西扭曲變形」的情況,即使輕微,也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守護黃斑部這個最重要的視覺中樞,維持生活品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趴睡起來視力模糊!醫揭3危害:一堆人嚇壞 青光眼風險飆增
·一到傍晚就頭痛小心青光眼!醫點名「7種人」罹患率高 近視度數≥500度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