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古代的開學典禮/賀源

Vendor Icon

台灣好報

8月. 29, 2025

賀源

秋風送爽的九月,你若穿越回古代的校園,定會被一場莊嚴而溫馨的儀式所吸引——這便是古代的開學典禮。與現代開學典禮相比,古人的開學儀式融合了更多文化傳統與禮儀規範,成為中華教育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中國古代,開學典禮被稱為“入泮禮”。《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這一傳統在周代就已形成,歷經各朝各代的演變,成為學子們求學之路上的第一課。

明代開學典禮的場景尤為壯觀。清晨,學子們穿戴整齊,身著青色學服,頭戴方巾,在學官的引領下緩緩步入學宮。首先進行的是“正衣冠”環節。《弟子規》雲:“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衣著整齊不僅是外在形象的整理,更是內心態度的端正。學官會逐一檢查每個學子的著裝,任何不整之處都需立即修正。

接下來是“朱砂開智”環節。先生用朱砂在學子眉心處點上一個紅點,這個儀式稱為“開天眼”,寓意著學子從此心明眼亮,好讀書、讀好書。朱砂的紅象徵著鴻運當頭,也暗含著師長對學子前程似錦的美好祝願。

最隆重的環節當屬“祭拜先師”。學子們集體向孔子像行三拜九叩之大禮。孔子作為萬世師表,受到歷代讀書人的尊崇。這一儀式不僅表達對聖賢的敬意,更是對學問的敬畏之心的培養。祭祀時,通常要準備芹菜、蓮子、紅豆、棗子、桂圓等祭品,各自寓意著勤奮刻苦、苦心教育、鴻運高照、早早高中等美好願望。

拜完孔子,學子們還需向先生行跪拜禮,並奉上贄敬(見面禮)。《論語》中記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古代的贄敬通常是十條幹肉,象徵對師長的尊敬與求學的誠意。先生接受贄敬後,會回贈《論語》、蔥(聰明)等物品,寓意師生關係的正式建立。

典禮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環節——“鳴鼓明智”。學官擊鼓三聲,學子們依次擊鼓,鼓聲震天,寓意著明確志向,耳聰目明,茅塞頓開。這個環節特別受到孩童們的喜愛,清脆的鼓聲校園中回蕩,伴隨著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

古代的開學典禮不僅儀式繁瑣,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通過這些儀式,學子們不僅完成了身份的轉變,更接受了一次文化的洗禮。儀式中強調的尊師重道、勤奮向學、明確志向等理念,通過具象化的儀式深深植入學子心中,成為他們求學路上的精神指引。

這些傳統儀式在今天的一些學校仍然得以保留和發揚。現代教育者在創新開學典禮形式的同時,也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古老的“入泮禮”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縱觀古代開學典禮,我們看到的是古人對教育的重視,對文化的傳承,對師道的尊重。這些儀式雖歷經千年,其中蘊含的教育智慧與文化精神仍然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鑒。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或許我們更需要這樣一場莊嚴的儀式,來喚醒對知識的敬畏,對學習的熱忱。

author avatar
台灣好報
台灣好報 description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查看 TX Hash

尚未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