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報導,一名 10 歲學童以肉身為盾保護年幼同學,八年級生在教堂長椅下蜷縮祈禱,11 歲女孩返家後顫抖要求父親鎖緊門窗——這些是明尼亞波利斯教堂槍擊案發生後浮現的勇氣與恐懼片段。
28 日週三上午,天主教學校兒童彌撒期間發生的恐怖槍擊案造成 2 名兒童死亡、18 名師生受傷,其中包括一名重傷送醫、情況危急的兒童。槍手隨後被發現死於自戕的槍傷。這起事件是美國一系列發生在學校、教堂等昔日安全場所的致命槍擊案最新的一起。
縣衛生官員稱,案發時一名學童為保護他人而以背部阻擋獵槍射擊。緊急醫療服務主任謝雷爾(Martin Scheerer)指出,這次事件中有許多或許未被認可的英雄,包括那些保護其他孩子的兒童們。老師們當時正遭受槍擊,他們在保護孩子。
聯邦調查局(FBI)已將此襲擊定性為國內恐怖主義展開調查。槍手攜帶步槍、手槍和獵槍,透過教堂彩繪玻璃窗向參加新學年慶祝活動的師生掃射。11歲的蔻依·弗朗庫爾(Chloe Francoual)經歷槍擊後出現創傷反應,其父親文森(Vincent Francoual)受訪時哽咽道,「她認為自己會和朋友們一起死去」,返家後堅持鎖門拉窗,甚至不敢讓父親外出遛狗。
紐約長老會醫院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薩茨(Gail Saltz)指出,未成年倖存者通常會出現「急性壓力反應」,包括分離焦慮、睡眠障礙,甚至暫時性發展倒退如尿床等現象。23 歲槍手羅賓·威斯特曼(Robin Westman)在 YouTube 遺書視頻中自述長期抑鬱與憤怒,並認為自己因吸電子煙的習慣而瀕臨死亡,同時提及對美國校園槍擊案的痴迷。
此案再度凸顯美國槍支暴力問題的嚴重性與複雜性。美國明尼蘇達州代理檢察官湯普森(Joe Thompson)根據兇手遺書表示,槍手沉迷於殺害兒童的念頭,想目睹孩子受苦。這也引爆了全美槍支管制與心理健康照護的爭論:衛生部長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 Jr.)下令調查開給某些跨性別者的抗抑鬱藥物及其他藥物是否為這類暴力行為的誘因,而明尼亞波利斯市長弗雷(Jacob Frey)則駁斥「非關槍支」論調,強調「這就是槍支問題」。
槍手作為跨性別女性的身份背景(法院紀錄顯示其青少年時期更名),以及遺書中反天主教思想、呼籲刺殺總統川普等內容,使案件呈現多重複雜面向。反槍支暴力組織「母親要求美國槍枝意識行動」(Moms Demand Action)執行主任安吉拉·費雷爾-扎巴拉(Angela Ferrell-Zabala)直言,「一名 10 歲男孩躲在教堂長椅下時展現的勇氣,比我所見過過於敬畏槍支遊說團體而非孩子的立法者更多」。
從事廚師工作的文森·弗朗庫爾(Vincent Francoual)透露,女兒蔻依現渴望移居法國,「歐洲能取得狩獵用槍,但無法隨意在商店購得這類武器——全球都有瘋子,但不會到處都是這種武器」。目前一名重傷兒童仍在醫院搶救,其餘傷者情況穩定,社區持續進行心理輔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