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仍在德州忙於救災之際,主事的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Kristi Noem)於 9 日指出,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不應持續以現狀存在。
據路透社報導,諾姆的評論不過是重申她對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的一貫立場。但當德州剛剛遭遇造成 119 人死亡、多人失蹤的洪災,而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正在當地部署關鍵物資與人力時,她的言論格外引發關注。諾姆在一場審查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改革的會議中指出,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已在德州部署搜救人員等關鍵資源,協助當地與州級官員進行救災。但她也趁機批評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指其過去行動緩慢,且讓州與地方官員受制於不必要的官僚體系。
她表示:「聯邦緊急事故應變應由州與地方官員主導,而不是長期由中央政府把持。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在聯邦層級一向反應慢半拍,這次危機中提供給美國人民的支援更慢,這就是為什麼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不應以現今面貌繼續存在,而應再造成一個反應更快的機構。」
捍衛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的人士主張,這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其幕僚長年以來嘗試政治化的目標。他們將這個協助州政府應對颱風、水災等天災,並支援災後重建的關鍵組織,描繪為過度干預的聯邦機構。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拜登(Joe Biden)任內的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署長柯恩(Michael Coen)對諾姆的發言表示「令人失望」,強調德州人民此刻仍在「聯邦政府的協助下搜尋失聯的親友」。
白宮發言人傑克森(Abigail Jackson)則主張,川普是為了「賦予各州在天災襲擊前強化自身韌性的能力」。她表示,針對聯邦政府在天災中應扮演何種角色的討論,必須持續進行。不過,早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時期,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就面臨經費刪減,組織層級也從部級降至署級。2003 年,小布希任命缺乏實務經驗的布朗(Michael D. Brown)擔任署長,導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急難救助協調功能逐漸消失。這一系列「改革」在 2005 年卡崔納颶風中暴露問題。
等等再說
德州洪災是川普自 1 月上任、宣示將大幅裁減甚至直接裁撤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之後,所面對的首個重大自然災害,也凸顯出州政府對聯邦資源的依賴。但川普與諾姆皆尚未說明他們口中的「改革」將如何進行,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在未來又將如何運作。
在死者最多的德州克爾郡(Kerr County),越來越多人開始質問地方官員,當河川水位急劇上升、洪災即將成形之際,官員是否已盡到最大警告與準備責任。根據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每日行動簡報,該署已自五州調派搜索團隊至克爾郡,並向德州奧斯汀(Austin)急難救助總部派遣專家與設備,亦授權動用美國陸軍工兵團(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協助應對。
上個月,川普曾表示,預計在 11 月颱風季結束後,將啟動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淘汰計畫」。他表示,白宮將掌握救難資金的運用權,並指出未來面對天災的各州將收到更少的聯邦援助。川普一向主張各州應自負對抗天災的主要責任,但德州洪災發生後,他開始減少相關發言。6 日面對記者提問是否仍計畫淘汰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時,他僅表示:「可以再等等。」
白宮新聞秘書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在 7 日面對相同提問時也僅回應,聯邦政府急難救助政策「討論將持續」。柯恩則表示,川普與李威特的發言「給了他信心」,認為他們似乎已理解當下情勢的嚴重性。他補充,希望德州這場災難能成為契機,讓川普政府「從不同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