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北極海冰消融浮冰反增 破冰船「軍備競賽」或成競爭熱點

Vendor Icon

台灣英文新聞

19 小時前

當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北極大規模融冰,你或許會覺得,這樣的話浮冰會變得更少、北極航道也能開啟,這樣過去用以跨越這些冰層密集區的破冰船是不是就沒有這麼需要了?答案不只是否定,一場破冰船的「軍事競賽」還可能即將展開。

上千年以來,北極高緯度地區的海冰會隨著季節遞嬗而變化。受到北冰洋地區博福特環流(Beaufort Gyre)的影響,北極海冰會在阿拉斯加、俄國和加拿大海岸來回漂流達數年的時間,夏天時海冰的「外衣」會融化並剝落、冬季則會膨脹並增厚,經反覆作用後形成很厚的「熟成海冰」,讓該地成為最適合觀察古老冰層的地區。

然而,《衛報》報導,隨著氣候變化這些古老冰層正在大量流失,只是在環流持續作用下,大量變成碎塊的大型海冰反而堵塞了北部島嶼的許多水道,變成如加拿大海岸防衛隊所敘述、「冰少其實就是冰多」(less ice means more ice)的尷尬現象,這也代表著想要途經該地,破冰船的角色反而變得更加重要。

事實上,為了穿越曾經完全無法穿越的海冰,隨著新航線開通的可能性上升,以及隨之而來北極關鍵礦產資源的潛力,所有與北極圈相鄰的大國都在爭相建造新的破冰船,破冰船儼然成為了新的戰略優勢前提,而加拿大甚至因為無力調集資源建造新船,一度成為外界笑柄。

現有資訊顯示,俄國至少擁有 50 艘破冰船,其中 10 幾艘可在最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作業,中國也擁有約 4 艘適合北極冰層的破冰船,而川普亦曾表示他希望美國擁有多達 40 多艘破冰船,一場針對破冰船的軍備競賽似乎正在展開,約一年前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北約峰會上簽署的加拿大、美國、芬蘭三方《冰協議》(Ice Pact)也強化了此一印象。

全球在寒冷水域作業的破冰船有 80%由芬蘭製造,不過該協議宣布未來幾年三國將協力生產多達 90 艘破冰船,以因應在北極氣候迅速變化的前提下,俄國和中國對開闢全新極地航線以用於貿易及軍事目的表現出興趣,同時提高造船等戰略產業競爭優勢,挑戰中國對市場控制力。

為了達成此一目標,溫哥華北部的賽斯潘(Seaspan)造船廠已啟動大型計畫,準備耗費 5 年時間、23.2 億美元建造一艘 520 英尺長的極地級破冰船,以符合加拿大近期宣布的國家造船戰略核心,進一步強化其在北極地區的控制力。

儘管如此,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拜爾斯(Michael Byers)駁斥了軍備競賽的說法,表示俄國之所以需要更多破冰船,是因為俄國擁有更綿長且需要全年維護航運的海岸線,不過政治人物和媒體時常會大驚小怪的告訴民眾,俄國人和中國人要來了,而自己的國家必須做出回應。

拜爾斯強調,確實越來越多船隻渴望途經北極航線,而在開闊水域航行的船舶遇到強風及寒冷空氣時海浪會凍結在船上,所以確實民間也需要破冰船,加拿大政府也需要更買這些船隻,不過這是因為北極本身就是一個這麼危險的地方,目前他沒有看到任何證據顯示破冰船會是對抗熱點。

author avatar
台灣英文新聞
台灣英文新聞 description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查看 TX Hash

尚未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