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挑擔走天下:在臺北看見客家魂/丁倩

Vendor Icon

台灣好報

8 小時前

▲台北客家會館以紅色大門迎賓,內部包含文化中心、音樂戲劇中心與客庄生活館,是展演、展覽與品味客家生活的綜合藝文空間。

丁倩

在臺北城南,有一座園,
花木扶疏之間,立著三座建築,
像是三個從山路走來的身影,
不聲不響,卻蘊含千年的語言與信念—
這裡是客家文化中心,
是都市叢林裡,一處不曾遺忘的鄉土。

走進館內,光影灑落在挑高空間,
展覽牆上,一張張舊照片記錄著祖先的腳印:
挑柴、挑鹽、挑著孩子的學費,
一擔擔,是生活,也是夢想。
地下室,是孩子們的語言教室,
樓上,是客家記憶的展廳、藝術的舞台,
五樓,寬達四百坪的當代展館,
彷彿為文化插上了翅膀,
讓歷史不再塵封,而是飛向未來。

這裡,每年十月,總會湧現熱鬧的人潮一
金秋義民嘉年華會,
從總統到市井百姓,人人盛裝上陣,
挑著彩擔,踩著街頭,
隊伍綿延,鼓聲響徹,
舞獅、八音、山歌、歌舞齊放,
孩子們邊走邊唱,老一輩的眼中,
有驕傲,也有淚光。
那不只是一場節慶,
更是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誓言:
我們是客家人,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台北市環保局長徐世勳(左一),也和民眾一起參加「客家義民嘉年華會」,挑擔踩街活動。

勤儉、刻苦、篤實、守本,
是客家人刻在骨血裡的精神。
無論走到世界哪一個角落,
從南洋到美洲,從非洲到歐洲,
他們靠一雙手、一根扁擔、一顆不服輸的心,
開枝散葉,落地生根。
可他們從未忘記,
自己來自哪裡,祖先是誰,
永遠不忘那句話:「挑擔走天下,扁擔不彎腰。」

臺北的客家文化中心,不只是建築,
它是記憶的容器,是心靈的祖屋。
在這裡,我們不只是回憶過去,
我們也讓文化長出未來的枝枒,
讓孩子們說出母語、唱出山歌、
跳起來自老家的腳步舞,
在都會的心臟裡,延續那份屬於客家的驕傲與光芒!

(照片作者提供)

author avatar
台灣好報
台灣好報 description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查看 TX Hash

尚未上鏈